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在这么个春光灿烂的日子里,CBIFS2017第十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在“最美不过”的杭州愉快地启程了。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食品安全技术品牌活动,此次论坛由中国检验检疫学会、太平洋国际展览联合主办,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协办。共1200余人出席了此次盛会。
聚焦产业链发展趋势,打造技术与产品共同发展
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这次论坛就2017年的食品安全技术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,明确了未来整个行业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面的新趋向。
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吴迪主任在会上致辞时表示,“目前科技检测工作中不断创新。这为进一步提高,食品安全创新新思路提供了有效支撑。”
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。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响应国家政策,关注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。在联系科技工作者,繁荣科技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据介绍,“80+报告,9大方向。360°食品安全”是此次大会的集中体现。会议旨在夯实各方责任,大力发挥论坛优势,在食品安全工作者和相关技术从业者之间,通过专题论讨、研讨会等形式,实现有效对接,搭建高端技术对接平台,促进食品安全技术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。
记者了解到,“务实、干货、接地气”是论坛的一贯风格。此次会议在此基础上,深入体现了“论坛+展览”概念。参展商阵容强大,食品安全检测名企荟萃也是此次会议的特点,食品快速检测类占比40%,食品分析检测类占比31%,食品微生物检测类占比26%,食品技术服务类占比3%。
乔宇介绍,此次会议实现了论坛举办地(与G20峰会同地),会议硬件设施,论坛热点专题,会议接待,展商服务等的全面升级。
原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蔡同一教授,为大会寄语。
蔡教授指出,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是极其严峻和复杂的。食品安全的防护工作应该警钟长鸣,把好每道食品安全关口。而在此过程中,食品安全技术应该横向拓展,覆盖整个食品行业。
行业专家助阵 公话食安大计
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进展与应用》
谈到食品安全,就不得不提到食源性微生物。它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无处不在。
刘秀梅研究员从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、应用、标准、挑战四方面未来食品检测技术进步指明方向。她指出,食品技术检测进步的条件就是“如何快速分离和检验”。
食源性微生物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威胁无处不在。刘秀梅研究员就2016年因毒蘑菇、微生物性、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等爆发的相关事件。分析到,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最大多,主要致病因子是沙门氏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蜡样芽胞杆菌、金黄苏葡萄球菌肠毒素、之血腥大肠埃希氏菌。
“而要保障食品安全,就要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准确相匹配”刘秀梅研究员提出,《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》GB2991-2013覆盖11大类预包装食品,将5类致病菌进行二级和三级区分。其中沙门氏菌、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:H7、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属于二级。副溶血性弧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三级。
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和常规微生物检测一直倍受业内关注。刘秀梅研究员表示,快速检测很重要,但微生物常规培养方法更是不可缺少,它是检测领域的金标准。另外,检测方法定量方面存在很多差异,这就需要法规方面不断修订。
就目前我国目前快检产业发展情况,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党委书记熊晓辉教授指出,我国食品快检产业已经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地步。
近年我国的快检产业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,“生死存亡”的原因是什么呢?熊晓辉教授表示,目前食品快检产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,但整个行业鱼龙混杂。因此造成部分从业者认为,该技术花费颇高,但一点用处都起不到。而另一部分从业者则观点相反,对快速检测技术很是认同。
为规范产业良性发展,我国在政策方面的支撑也逐步提上日程。
2015年新版出台,规定“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,被抽查人对检测结果没有异议的,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”。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快检结论赋予了一定的法律效力。更催生了食品快检产业及快速检测方法的高速发展。
今年3月28日,为保证食品快检方法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,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规定了《食品快速检测方法评价技术规范》。这也意味着风头正劲的快检技术有了评价规范,变得有据可依。
然而,该如何面对备受争议的食品快检行业呢?熊晓辉教授的看法是:快检不能解决所用食品安全问题,但食品安全离开快检也是困难重重。
熊晓辉教授指出,如今产品检测中可能存在问题是,检出限如何选定、按不得检出、限量要求,评价方法规范等。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重金属、农药残留、兽药残留、真菌毒素、食品添加剂等七方面。
|